学术文化
 
 
“登高行远”研究生论坛-公共管理学院学术报告
发布人:王敏  发布时间:2025-03-26   浏览次数:19


题目:毁林与开矿:明清徽州环境危机的另一个视角

主讲:熊帝兵 教授

时间:2025328日下午3:00

地点:岱宗校区文理大楼901

主讲人简介:

熊帝兵,男,1976.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安徽省教学名师。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暨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安徽省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安徽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明清徽州农书调查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入选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等。

主要从事农业史与社会史研究。先后在《中国农史》《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史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农家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若干项。社会兼职有中国科技史学会农业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古籍研究》副主编等。

摘要: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盗砍林木、挖掘椿桩、纵火焚山等毁林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林木资源的蓄养。部分地区采石、烧石灰、挖煤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对境内山体损毁较严重。同时,当地居民效仿棚民垦山,种植经济作物,采矿挖煤,加速了对植被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良田无法复垦等环境问题。学界普遍认为乾隆时期徽州外来棚民的垦山活动是造成当地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棚民到来之前,徽州地区的环境已有破坏的迹象,清代棚民的大量涌入加速了这一过程。事实上,徽州本土居民的毁林、开矿,以及效仿棚民的垦山活动也是导致徽州地区环境恶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真正环境危害者的确定欠准确,甚至规避,不可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启示与帮助,更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